“人的生命有限,学习知识无穷。活到老,学到老,知识越多越好,为后人创造丰富的财富,其乐无穷,死而无憾!”这是退休老教师张中兴的座右铭,这位八旬老人退休20多年来,一直坚守较严格的作息制度,并把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贴在卧室里,每天按时工作和休息,而他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写书——收集整理或摘抄或创作各种文章、诗词。
“我想给后人留点财富”
张中兴1930年出生于苏仙区五里牌镇舒源村,在本地任教30多年,从民办到公办教师再到1990年退休。退休后,本可以和其他老人一样玩玩乐乐的他却想到了写书。“我一是想打发时间,二是想挖掘郴州的历史文化,给后人留点财富,让人们了解郴州的变化。”7月9日,在市内东街栏杆塘张老师与老伴住的公房里,记者询问他写书的缘由时他说。
20多年来,张老师已经写了几十本书,但他从来没有投过稿,也没对外宣讲过,只是自己默默地写,像对待一份心爱的工作那样,每天坚持抄啊、写啊。 “我没想过要拿去发表,只是想给后人留点知识财富。”张老师说。记者看到老人写的书都是纯手工的,纸张是手工裁成的白纸,白纸上画好格子,然后按照旧体书的格式从右到左竖着写,字迹工整、清晰。每本书前面有目录,每张纸有页码,这样要找一篇文章也容易。书面是用一些较厚实的牛皮纸或宣传纸做成,因此,从外面看,这些书是花花绿绿的,但翻开里面,却是一个白纸黑字的朴素世界。
在这些纯手工的书里,除了张老师自己创作的自传、诗词、散文等外,还有一套《郴州人文自然景观采撷》共10卷,155篇。这些文章少部分是张老师凭记忆根据自己耳闻目睹记下来的,大部分来源于散见在各种报纸杂志上的文章里。在这套书里,人们可以找到郴州一些人文景观的历史来源,传说故事,如《鱼绛飞雷的传说》、《赵子龙郴州拒婚》等,也可看到韩愈、秦观等古代文人墨客在郴州的足迹,如《杜甫郴州寻舅留佳作》、《韩愈北湖叉鱼》,还有近代革命家在郴州的革命故事,如 《陈毅郴州平暴》等等,这些文章对了解郴州的历史文化很有参考价值。
“我感到很有乐趣”
张老师写书,一般在自己较窄小的卧室兼书房里进行。记者看到他贴在书桌旁的一张“作息时间表”,上面清楚地写着他每天从早到晚各个时间段做的事情,其中工作和学习时间是每天上午9点到11点半,下午2点半到5点,一共5个小时。后面还注明:“如访亲探友、下乡做客耽误的工作和学习必须抽空补上。”
“他平常不出去玩,也不打牌,总是写,我喊他休息他也不听,他说我写这个就是休息。”采访中,张老师的老伴万志英也不时插话道,这位勤劳的农村妇女,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家务事基本上都包了。
由于长期有规律的生活加上动脑筋,张老师的身体一直不错,记忆力也很强,但近两年因为眼睛得了白内障,严重影响了视力,虽经手术,左眼还是几近失明。但张老师仍然坚持写,他左手拿放大镜,右手执笔,写得很慢很认真,然而字迹依旧很工整。“即使眼睛很吃力,但我还是感到很有乐趣。”张老师笑着说。
“我要继续写下去”
学习和写书之余,张老师还会剪纸,而且他剪纸的技术也完全是自学成才。去年,他的一套剪纸作品《郴阳古八景》,还在郴州市第二届工艺美术展览大奖赛中荣获三等奖呢!此外,张老师也很关心国家大事,每天晚上收看各种新闻节目,一旦有所感慨即写成诗词。他还经常阅读一些报纸杂志,并把一些报纸收集整理成多本剪报,有的报纸则全部装订成册收藏下来,其中最老的那套报纸当属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文萃报》。
当然,在张老师眼中,他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写书。至今他已经完成了一本17万字的自传,各种诗词4000多首,各种散文、故事400多篇,尤其是他搜集整理,手写下来的那套有关郴州人文自然景观、历史传说故事,已被郴州网有关负责人借去,一一打印发表到该网上,“我要把张老师的劳动成果宣扬出去,为大家了解郴州的历史提供宝贵的参考。”该负责人说。
“作为一个郴州人,我想把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郴州的历史文化、发展变化都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一些资料,我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要继续写下去,只要手还能写,我就要一直写下去。”张老师倔强地说。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