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2日 星期一
事由:苏仙区良田镇吴溪村经济结构单一,底子薄弱,但村民养的禾花鱼却名声在外。如何将禾花鱼零散养殖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应,让禾花鱼真正变成稻田里的金凤凰,一直是我们群众工作组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又一次请苏仙区畜牧水产技术人员到村里,为村民讲解禾花鱼养殖技术,帮助村民增产。
经过: “选择作为养殖禾花鱼的稻田,必须加宽加高夯实田埂达到0.5米左右,目的是提高稻田养鱼后的蓄水量,防止漏水、垮埂、水翻田埂和跑鱼。”当天,在村里的群众活动室里,台上,畜牧水产技术人员绘声绘色地讲着,台下,村民们认真的做着笔记。村民廖德全听完讲座后自信地说, “以前我养禾花鱼也没想过学技术,每年除了自己招待客人外,只有少量的卖,赚不到几个钱。听了几期培训,学到了不少东西,我的养殖产量还可以提高几成,我准备扩大养殖规模。”
吴溪村水田面积广、养殖禾花鱼的村民较多,但产量低。为将这一特色养殖做大做好,帮助村民增收致富,2013年以来,苏仙区驻吴溪村群众工作组积极与区畜牧水产局联系沟通,请来技术人员多次为村民做义务培训,至今已开办十余场,使得村民的养殖技术大大提升,人均可增收2000余元。同时,从挖掘产业潜力上下工夫,鼓励村民以口碑闯市场,积极扶持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鱼塘养殖农户自主创业,成立相应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禾花鱼养殖规模效应初显。我们工作组用这一实际行动也赢得了群众的赞赏。
感悟:农村经济结构普遍比较单一,引进外来资金进行投资,回报周期相对较长,对村域经济发展、改变经济结构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农民期待增加收入的愿望普遍比较迫切,这就需要我们在帮扶农村发展经济时,立足实际,要以现有产业为依托,在特色产业上下工夫,为民致富谋划,拓宽农民创收渠道,增加产品价值,使村民充分发掘出自家田地的潜力,这才是当下农村群众工作最需要重视的。(作者系苏仙区工商局驻良田镇吴溪村群众工作组队员)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