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仙区坳上村古民居评上“湖南最美古村落”的四大理由

编辑:redcloud 2018-11-19 10:39:40
—分享—

湖南第四届网络文化节寻找“最美湖乡”活动经过近一个月的投票、考察,评选结果新鲜出炉,并将于本月30日在湖南省群众艺术馆音乐厅举行颁奖仪式,苏仙区坳上镇坳上村古民居获得“湖南最美古村落”称号,它能获得如此殊荣自有它自信的四大理由!

理由一:风景美

 

坳上村辖14个村民小组,2015年全村人口1658人,村域现状总用地620.0公顷,其中建设用地29.0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80.6平方米。坳上古村现状人口394人,用地面积8.0公顷。

坳上古村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时间跨度约200年,是至今发现规模较大、保存较全、风水独特、文化底蕴厚重的一处典型湘南古村落。村内现留存58栋清代风格、传统砖木结构的房屋,依山就势而建,绝大多数房子坐西朝东,层层迭迭,错落有致。房屋之间形成巷子,由青石板铺成,纵横交错。每一排房子前后和两侧,都有暗沟环绕,阴阳交错,沟沟互通,流光可鉴,是一道难得的风景。

理由二:传统好

 

 

坳上村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1、传统加工制作方法的节日食品较丰富:春节食用的饭茶类主要有:套环、麻花梗、麻脆、冻米糖花、油瓜片、毯皮、红薯皮等;菜类主要有:走油肉、腊肉、香肠、扎肠、扎脚、多种豆制品等;酒类主要有:红薯酒、高粱酒、糯米甜酒等。端阳节食用的主要有:各种口味的粽子、雄黄酒。中秋节食用的有:糕筋叭、桐子叶靶。

2、治疗各种小病小痛的民间偏方较丰富,村中的骨伤水师远近闻名。

3、流传的方言和顺口溜比较丰富,耐人寻味,甚至发人深思。如“端阳吃粽,冇病冇痛”——说明端阳节吃粽的重要性。又如“南龙打水水汪汪,北龙打水继续干”——意思是坳上的南方打雷一定会来大雨,而坳上的北面打雷就不会带来雨水。

4、尊老敬老的风气良好,历代没有发生虐待老人事件,目前居住在该古民居70岁以上的老人有24位。

 

5、传统工具丰富。如加工稻谷的有“王桶”“帘子”“风车”;加工大米的工具有“石磨”“簸箕”“木斗”等;制作的豆腐的工具有豆腐箱、磨架等;捕鱼用的有麻绳渔网、巴篓、夜眼婆等等。

 

理由三:典故深

坳上村西面10公里处有一条著名的“湘粤古道”,是沟通中原与岭南一带的交通要道。坳上村依托湘粤古道重要交通位置和络绎不绝的往来商人,逐步形成了“地主”之都和粮食买卖中心,虽不是古道旁集市却胜似集市。明清年间,坳上村的财力逐渐强势,促成对外的影响力。进入民国,粤汉铁路在谭家后山(羊角岭山下)修建了火车站,并命名为“坳上火车站”,沿用至今。郴县秀才乡政府也因其影响力设在坳上塆。现坳上镇名字由来正是源于坳上村,坳上村当时的政治地位可见一斑。

整个村庄呈“龙形”,上头塆是“龙头”,下头塆是“龙身”,卧于“两水”(指东河和西河,形象地叫“两水夹金”)腹地。在“龙头”两侧建有两个宝塔,俗称“字纸塔”,形似龙角。意在求得村庄文人辈出,世代昌盛。青石板路与附近村子相连接,形似龙须。

上头塆与下头塆有三处石阶相连,这三处石阶分别叫南坳、中坳、北坳。坳上村叫“坳上”,是因人们走出或走进村庄,要经过村后上头弯的南、中、北3个坳口。全村呈#字型分布,中间依靠纵横其间的石板道连接。每一排房子前后和两侧,有青石垒成的暗沟环绕。远远望去,凹凸有致,阴阳交错,巷巷互通,流光可鉴,是一道难得的风景。全村从后山引入了山野溪流汇集而成的东河水,一年四季晶莹剔透、淙淙不绝。

理由四:产业旺

坳上村成立有曙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以种植菜心、芥蓝、西蓝花等蔬菜为主,因其绿色无污染、口感好,远销粤港澳等地区。目前该合作社已投入资金800万元,流转土地1600亩(其中坳上古民居所在的坳上一组、二组共流转土地400多亩),年产蔬菜8000吨,年产值逾3200万元,安排全村200多人就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苏仙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