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区融媒体中心关于2023年度湖南新闻奖报送作品的公示
按照《湖南新闻奖评选办法》以及《关于开展2023年度湖南新闻奖参评作品报送工作的通知》要求,现推荐我中心1篇作品参加2023年度湖南新闻奖评选,现予公示,接受群众评议监督。
公示时间:2月19日至2月23日
联系电话:0735-2890090
苏仙区融媒体中心
2024年2月19日
作品链接:
https://www.suxiannews.com/topic/index.html?topicId=73850&siteId=182
《隐秘而伟大——探寻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往事》系列报道
编者按:1957年,在郴州苏仙区许家洞镇金银寨,一座代号为“711”的矿山开工建设。2500多名建设者肩负国家使命,在这里找寻比金银还要宝贵的东西:原子弹的核心原料——铀。这里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升空、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近些年,随着711矿神秘面纱逐步揭开,这里成为全国核工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仙区融媒体中心组织策划系列报道《隐秘而伟大——探寻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往事》,带您一起走进“711”,聆听铀矿建设者们曾经在这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感人故事。
《隐秘而伟大——探寻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往事》系列报道1
王瑶心:又红又专是党组织对我极大的信任
【配音】英雄未必名镌石,百姓心碑世代芳。65年前,时值美苏争霸,面对核威胁、核讹诈,中国人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原子弹。为此,一座代号为“711”的矿山开工建设,犹如划破黑夜的星光,唤醒黎明的号角。
【同期】原711矿预选厂机电设备技术负责人 王瑶心
走了又红又专的道路,所以我就抱着一颗要报效祖国的这个心情,来到了711矿。
【配音】1961年9月,23岁的武汉人王瑶心从中南矿业学院机电专业毕业,被国家二机部(主管中国原子能事业)“抢”走,安排到位于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镇金银寨的711矿工作。1961年10月,王瑶心只身来到矿里报到,被矿领导安排加入铀矿预选厂筹建组负责预选厂的机电设备安装及调试411(711前身)预选厂。
【同期】原711矿预选厂机电设备技术负责人 王瑶心
这项任务是苏联援助造原子弹,在我们国家只有一个而且唯一这一个。
【配音】了解到任务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后,年轻且充满干劲的王瑶心 不分白天黑夜撸起袖子拼命干。她借助俄文字典,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将前苏联专家留下的俄文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同时与北京专家团队紧密配合,对铀矿预选厂机电设备进行安装运营。
【同期】原711矿预选厂机电设备技术负责人 王瑶心
选矿仪的调试工作非常精细,要趴在那个仪器上面 要慢慢进行调试,当时的(环境)闷又不能动,那是相当艰苦的。
【配音】矿井底下有温泉,矿壁四周都是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工人们常年接受高温“烤”验。在当时防护条件极差,设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安全事故时有发生。711矿人抛头洒血、舍生忘死,不少人献出了年轻且宝贵的生命。
【同期】原711矿预选厂机电设备技术负责人 王瑶心
矿里井下生产出事故的人蛮多,你像我们还有个技术员张金宝, 在井下出的事故,脑袋都炸的没了,后来想办法给他做一个脑袋,给他父母亲看。没有办法,在哪里找一点,腿底下找一点皮,做一个鼻子,哎呀,好悲惨。
【配音】1962年12月-1963年5月,预选厂机电设备仪器进入到了最关键的安装调试阶段。当时邓小平等首长坐镇国防公办直接指导预选厂的建设,王瑶心作为预选厂机电设备技术负责人,每3天通过专线直接向国防公办汇报工程进度。
【同期】原711矿预选厂机电设备技术负责人 王瑶心
(周恩来)总理大概有两次还是三次,在国防公办就问到这个事 就直接问,直接指明就问我,你能不能快一点,能不能加点班,我说我们在天天加班,能不能想想办法,再快一点。
【配音】1963年10月,铀矿预选厂终于选炼出第一批合格铀矿,并运往衡阳、甘肃等地进一步提炼提纯。711矿实现铀矿规模化开采选炼,每天都能运出一列火车皮。1963年12月31日,王瑶心作为二机部有突出贡献人员代表,在北京中南海接受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同期】原711矿预选厂机电设备技术负责人 王瑶心
朱德走到我这里来,就抓住我的手看着我(说)小不点,国家的科技事业靠你们了。
【配音】如今已有85岁的王瑶心老人,步履蹒跚的她,视力和听力都已不太好 。但每当回忆起711矿的艰苦岁月,老人仿佛又回到了当初。
【同期】原711矿预选厂机电设备技术负责人 王瑶心
我们搞了原子弹爆发(爆炸)以后 ,我们国家强壮了,不怕,在世界上立足了。我对这些年轻人说国防第一重要,有国才有家。
《隐秘而伟大——探寻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往事》系列报道2
董贞泉: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
【同期声】原711矿设计室主任 董贞泉
党指向哪里 就奔向哪里 要做好一颗红星 两种打算
【配音】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尽管铀矿的开采较为复杂,环境异常艰苦,设备相对落后,但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股倔强,让711矿人团结一致,攻克难关、奋勇拼搏,将从来没有干过的事,干成了惊天动地的大事。
【口播】1960年,从成都地质学院矿产地质及勘探专业毕业的董贞泉和汪民伟,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地质所,正打算去北京报到的他们,突然被告知,自己和其他60多个同学,因为国家的需要重新进行了分配调整。具体去哪?干什么?一概不知。
【同期】原711矿设计室主任 董贞泉
(保密教育)非常非常严格,不能告诉家里面,你到哪去,干什么,人在哪里,都不能讲的
【口播】1961年底,25岁的董贞泉和新婚妻子汪民伟,坐上了开往南方的火车,即使知道此行将会遇到许多困难,但一想到背后是祖国和人民的期待时,他们便有了迎难而上的勇气。
【同期】原711矿设计室主任 董贞泉
在毕业分配的时候,往哪里去,那就是一颗红心 两种打算,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
【同期】原711矿地质科科长 汪民伟
我们都不是党员,但是党叫我们干啥,我们就干啥,工作不讲价钱。
【口播】1961年来到711矿,董贞泉作为技术员,被分配到工区现场,需要下井进行铀矿试采工作,而妻子汪民伟则被分配到了钻探队,主要负责钻探的地质技术工作,当时711矿正在进行试采工作,任务重、困难大,夫妻俩完全没有任何怨言,积极投身到工作当中去。
【同期】原711矿设计室主任 董贞泉
把这个地质工作做好,证明26号(矿房)试采的地质工作不能有任何偏移,当时为什么呢?我们当时矿里面也是第一次,(以前)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口播】当时为了降低矿石的损失率和贫化率,711矿一直采用的是苏联的“木垫板法”。可是过程复杂、成本高,于是以董贞泉为首的技术人员积极改进,根据铀矿的特点决定采用“水泥浇灌法”,这在当时属于一个新的突破。
【同期】原711矿设计室主任 董贞泉
这个是个大问题,怎么解决,要降低采矿成本,就必须要对这些不合理的技术工作要进行改进,双方总工程师都在现场,都得要去要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在会议上来解决,然后再反复试验,所谓试采、试采,就是这个不行我再改那个,那个不行我再改,反反复复,最后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方案。
【口播】“到现场去”是董贞泉一直坚守的工作原则,作为技术员。他每天早上6点就要带队下井,因为只有到一线才能发现问题,保证生产安全,尽管井下空间狭小,通风靠自然风,照明靠电石灯,而且需要弯着腰工作,如此恶劣的环境,从未吓退董贞泉,在他的心里只有一种想法,党交代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好。
【同期】原711矿设计室主任 董贞泉
你干这一行的,就必须要到现场,你不到现场,你就拿不到第一手资料,拿不到第一手资料,你就指挥不了现场。我一上班我就调度去,拿着调度本,拿到我的笔,哪个采山,有什么危险,哪个地方的矿石比较好,搞地质的,实际(除)生产任务之外,还得保证安全。
【口播】1963年8月1日,711矿正式全面投产,从此大量高品位的铀矿石,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出,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稳定的原料,更为重要的是,从充填料开采到采选矿工艺,从采掘机械化到表外矿石堆浸,从污水处理到安全防护的一整套系统且先进的铀矿开采技术,被中国人牢牢掌握。
【同期】原711矿设计室主任 董贞泉
不惜一切的,拼命想办法,特别是309队一部分同志,51度 52度的温度啊,最高的温度达到54度,再大就没法生活了。都是这样 甚至形成了大家都心照不宣,都得要干,要干好,不干好不行。
【同期】原原711矿地质科科长 汪民伟
我们的青春献给了711矿,我们的子孙,我儿子也下井,从1980年下井一直,下到711矿结束,所以当初大家都说,献了青春献子孙。
【口播】711矿人不惧困难,以“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隐秘而伟大——探寻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往事》系列报道3
周宏喜:没这种奉献精神就做不了核工业
【配音】“两弹一星”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孕育出的伟大精神,为中国核工业一路走来披荆斩棘、迎难而上,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个闪耀的精神光辉的名字,镌刻在中国核工业的历史丰碑上,他们用热血点燃生命之光,践行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同期声】原711矿一作业区区长 周宏喜
最根本的就是奉献精神了 你没这种奉献精神你做不了核工业的
【配音】1959年,2岁的周宏喜和母亲跟随父亲周宝龙从上海来到711矿。70年代,正值711矿生产高峰期,17岁的周宏喜作为一线工人被安排在711矿主矿带的80米中断处,最高水温达54摄氏度,涌水量每小时近2千立方米,是矿山有名的“火焰山”。
【同期】原711矿一作业区区长 周宏喜
当时我们的工作环境就是水大温高 高到什么程度呢 水温在48到54度之间 那不怕你们笑话 我们有很多人都是赤条条的 进去就热了受不了就脱衣服 后面有一个人用冷水去浇(大家)的 要冲冷水 不冲冷水受不了 那么就不停的浇
【配音】说到“赤条条”工作,周宏喜还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插曲,一次他和同事们干完活出来,迎面碰上20多个外单位参观学习的女同志,大家就这么“坦诚相见”了。
【同期】原711矿一作业区区长 周宏喜
女孩子呢 她们当时把头发盘的那个矿帽里 戴着口罩 谁也搞不清嘛 就觉得这帮人个子不高 结果汇合时我们就发现不对 有个女孩子的头发就漏出来了 但大家也只好硬着头皮面对面走过去了
【主持人出镜】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阿俊
小插曲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然而每天需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确是家常便饭。当时井下作业实行四六工作制,也就是4个班6个小时轮流工作,工人们下井前都严格按照要求换工作服,并进行血压、体温、心跳、体重四个指标测量,指标都正常后才可以下井作业。
【同期】原711矿一作业区区长 周宏喜
我们的体重减轻7-9斤 我们测试当时120-140 我们的心跳就这么高 体温38-39之间 那么血压呢 要是按照那算 我们全是高血压
【主持人出镜】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阿俊
恶劣的工作环境使工作难度大大增加,可即便是这样,711矿人也坚决做到按时按量完成生产任务。80年代,周宏喜接到任务,要在80米中断处3号大巷建一个4——5平方米的通风密闭墙。这个工作如果在地面进行,1个工人可能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但在水大温高的井下却并非易事。周宏喜组织同事们按照2人一组,每组提一桶水泥浆,只要砌好4块砖就出来轮换下一组。
【同期】原711矿一作业区区长周宏喜
你提一桶小灰桶 提一桶灰进去 砌4块砖 一个来回15分钟 这个温度太高吸进去烫的(呼吸道)疼 就热到这个程度 我们反正用了很长时间 用了大概一个班20多个人才把这堵墙才砌好
【配音】在恶劣的环境下,伴随着困难的同时,还有危险。1982年,1号大巷的132号穿脉出水,一瞬间热水涌水量每小时达1200多立方米,工人们来不及考虑个人安危,争分夺秒想办法堵住它。
【同期】原711矿一作业区区长周宏喜
结果我们11个人进去倒了9个 就9个已经发生那种抽搐 就说脱水抽搐 我们两个人就往外背(工友)膝盖深的那种热水 要背一百五六十米背出来 抽筋到什么程度呢 他(身体)是团的一起的 他抽了他跪在你背上背人那个小伙子已经去世了
【主持人出镜】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阿俊
除了事故导致的死亡,711矿也是矽肺病、癌症的“重灾区”。铀矿石需要从岩石中打钻开采,石屑四溅,粉尘弥漫。在当时的条件下,由于缺乏足够的防护措施,长期吸入粉尘,使不少人患上了严重的矽肺病。为了加强井下通风,防治矽肺病,711矿专门搭建了大功率风井,由通风队轮班值守,即使风机一刻不停,任然有不少人患上癌症。
【同期】原711矿一作业区区长 周宏喜
那里因为各种(放射性)物质浓度超标 长期在那里工作的人 所有人都不在了 他们最年轻的人当中可能就是32岁吧 在我印象中大的也就是60来岁
【主持人出镜】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阿俊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虽然往日人声鼎沸的矿山已日趋平静,但711矿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存。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浇筑出了一座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发自强的“精神富矿”,将指引着我们继续前进。
来源:苏仙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苏仙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阿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