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郴州市博物馆:数字活化焕晋简新生 产学研教促客流井喷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陈晶 2025-10-15 17:13:46
—分享—

在郴州市博物馆的 “简牍记忆” 展厅里,一场生动的“博物馆实践课”正在开讲,当课堂上的插画设计遇上千年晋简实物,一场关于“如何让文物元素活在设计里”的探讨就此展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藏品,郴州晋简不仅是西晋历史的“活档案”,更在当代郴州的文化传承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郴州市博物馆支部书记、主任(馆长)副研究馆员郑延庆:“这枚简记载了——口八冶民就是说明(郴州)有八个冶炼工,是技术工,这一简,就记载了——口一千七百四十八采银夫,采银夫就是挖矿的矿工,所以郴州是有色金属之乡,自古以来就是非常非常出名的一个矿冶之都。”

刚走到核心展区,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的设计稿,围在展柜前比对起来。有的学生在插画里添加了晋简的型制元素,有的则还原了简牍上的文字记载,每个人的设计都带着年轻人的创意巧思。近年来,通过与当地院校开展深度合作,既延伸了学生的实践课堂,又给文化传承中注入了新鲜血液。

郴州市博物馆支部书记、主任(馆长) 副研究馆员郑延庆:“在2003年年底至2004年年初,我们在郴州的苏仙桥遗址的11口古井当中,抢救性发掘了西晋时期的909枚简牍,通过脱水硬化以后,字迹非常清楚,笔墨如新,它记载的内容详细地反映了西晋时期桂阳郡的整个社会风貌。”

2003年,近千枚简牍从1700多年的沉睡中苏醒,作为身处“简牍时代尾声与纸张时代开端”历史节点的大成之作,被誉为简牍之绝唱,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鉴赏价值。学生们一边听,一边用手机拍下简牍的细节,有的还借助馆内AR工具,利用技术手段更好观摩这来自1700年前的文化瑰宝。

湘南学院学生唐丽蓉:“我是通过口二十捕虎工这支简牍当中所获得的灵感来制作插画作品的,希望可以把插画作品运用到绘本或者文创产品当中,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晋简,喜爱晋简。”

通过数字多媒体展示,游客只用扫一扫二维码,就能打通文物与游客之间的“玻璃隔阂”,让大家不仅能“看”晋简,还能 “摸”到晋简、“写”出晋简,生动的画面配上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千年历史变得鲜活有趣。除此以外,郴州博物馆也将简牍形象化,为晋简打造了生动可爱的动画人物——简嘟嘟,而经数字活化的晋简不仅焕发了新生,同样也带来了流量“井喷”,2025年截至目前,郴州市博物馆年接待游客数就达到了50多万人次,突破历史新高。

郴州市博物馆支部书记、主任(馆长)副研究馆员郑延庆:“在西晋时期那个时候,国家战乱频繁,但是在我们郴州1700年前的桂阳郡,晋简的内容记载得非常的详细,完整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化精细管理的所有的方面,应该堪称是一个小百科全书,对我们研究西晋时期整个社会的治理是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让我们可以穿越到古代看到郴州深厚地历史文化,丰富地人文景观和这个丰富地文化底蕴。”

这些沉睡千年的文字,记录着西晋桂阳郡的繁华,也见证着当代郴州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传承。近年来,通过举办学术论坛,编纂图册和书籍,建设晋简字库等一系列措施,从实物保护到数字活化,从校园课堂到文创设计,让更多人在触摸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郴州市博物馆支部书记、主任(馆长) 副研究馆员郑延庆:“下一步,还是想通过这个VR、AR等一些新科技的手段,把这个晋简展的内容,这个数字化做好,线上展览、线下体验,沉浸式地把晋简里面的静态的文字进一步活起来、动起来。”

(全媒体记者:翟峰 谢聪)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陈晶

阅读下一篇

返回苏仙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