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曾经是雅美而高洁的剧种,声调流美,温婉如月。她曾经雄居中国戏剧舞台二百年,是名副其实的百戏之祖。然而,好景不长,风华难再。京剧崛起之后,昆曲由“小姐”沦为“丫环”,繁花落尽。此后,地方戏剧粉墨登场,昆曲几无容身之所,不得不放下高贵的身段,汲汲皇皇于江湖中飘忽奔走。所谓“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的尴尬处境,正是当年那支远道而来的昆曲人落脚桂阳的宿命和缘由。
应该感激当年那些先贤名士的壮举,是他们以“为往圣继绝学”的远见卓识,盛情延揽,倾囊相助,把昆戏的根本留住了,并由此推动了桂阳当时昆曲的繁荣发展,为今日昆曲跻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立下汗马功劳。春秋流转,沧海桑田。面对已故先辈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为之洒下滚烫的热泪。
时光无法切断人们对于先人的感念,岁月的浮云也无法遮蔽先人对于后继者的深情凝视。一个以挖掘、研究、展示、传承为宗旨的桂阳昆曲社可谓不辱使命,前后相望,正以忘我的精神,去复活一个时代的激情与美丽。
这个昆曲研习社的掌门人名叫朱卫东。他曾经是湖南湘昆剧团的著名演员。曾以第一名的总成绩考入郴州市农业银行。这段经历多少有些误入尘网、令人唏嘘之感。所幸他后来幡然省悟,重拾旧梦,再度醉心昆曲的文化发掘、推价和宣传。他是懂得昆曲的,唯其如此,他才有无私的深爱与付出。他在这个芳菲无涯的原野上,极目远眺,神思缤纷,用可以穿越时光的记忆,越过沟壑与深渊,抵达层层栅栏与樊篱的内心,还原昆曲的本真,尽情地舒展其浪漫多情的诗意。虽然他曾经因昆曲而经济窘迫,却无悔自己的选择与初衷,坚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事的事情。研习社日常工作就他和雷海波两个人,但他们的足迹却遍及桂阳各个村镇。足音铿锵,印痕醒目,他们以一个虔诚殉道者的执着,荜路䍀缕,孜孜以求,为着昆曲的前世今生,无偿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抒写生命的绚丽华彩。
《姹紫嫣红开遍》画册内容丰富,繁花似锦,美不胜收。透过这些珍贵的人物历史和文物遗存,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昆曲的绰约风姿和曼妙的神韵。那些“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也在其中”的老辈昆曲人,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当之无愧地载入戏剧历史的长卷之中,给人永恒的记忆;那些柔美缱绻的水袖,如天女撒花一般,仿佛款款向我们走来,如泣如诉,幽怨悲愤,——人生长恨水长东,佳梦难圆西厢情;那些泛黄的曲谱和剧本,曾经任由漫漫时光老人的深情抚摸,却依然保存完好。纸上风云,长歌浩荡;经典不老,余音绕梁。那些祠堂,是我们能看到的“胎记”,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而其中的戏台,不仅是一个地域古代建筑的宝贵样本,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之物,它们犹如散落在角落里的镜片,折射着当年昆曲展演的历史风貌,诉说着梨园乐舞春秋的盛景,演绎过人们耳熟能详的喜怒哀乐。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明数千年一脉相承,蕴藏着博大丰厚的精神文化资源。浩瀚典籍里的文字佳篇,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存,都是文明华彩乐章的历史凝结。这是文化之源。如何在传承中转化应用,在守正中创新发展,是当代有识之士要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也是神圣的使命和担当,可谓任重而道远。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最忌泥古不化,囫囵吞枣。孔子在观《韶》后大加赞赏,称三月不知肉味。又称《韵》“尽美矣,又尽善矣”。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愉悦,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会拥有呼应时代要求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所谓尽善尽美,便成为后来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价值的重要追求。
桂阳昆曲研习社成立不过两年,却取得一批喜人成果,实属难能可贵。她也许还不十分完美,但风华正茂,意气凌云,正如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蓓蕾,一定会探身于文艺的百花园,临风而立,摇曳生姿。——当你蓦然回首时,“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了神州大地。
是为序。
来源:苏仙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王硕男
编辑:陈晶
本文为苏仙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suxiannews.com/content/646946/61/14733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