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因三峡大坝建设,一群来自重庆忠县的移民,跨越千里,在白露塘镇扎根,组建了龙潭村,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实现了从“落脚”到“生根”,从“发展”到“繁荣”的华丽转身。
近日,记者走进龙潭村安置房建设项目现场,机器轰鸣,施工人员在各自岗位上紧张有序地施工作业。龙潭村历经25年的繁衍生息由原迁的182户703人,人口增长到现有376户1006人。龙潭村村民龙开礼回忆,随着儿女成家,龙开礼一家从7口人变成了10口人,居住空间愈发逼仄。即便大儿子在村内购置了一套房,依然难以满足一家人的居住需求,改善住房条件成了龙开礼一家最大的心愿。
白露塘镇龙潭村村民龙开礼:“我们安排了是每人一天来检查这个质量,看进度是什么,一个进度,实际上这个是我们村民的最大一个愿望,把这个宅基地早点搞起有个新的家园。”
这25年,龙开礼的幸福感持续“升级”。如今,新房即将到手,村子环境也实现蝶变。步入龙潭村,宽敞整洁的村道四通八达,错落有致的房屋排列有序,处处焕发着乡村振兴带来的活力。
白露塘镇龙潭村村民龙开礼:“以前我们这里也不是很卫生,就是说刚开始来,现在慢慢的,从这个乡村振兴来讲,变化很大的,住在这里现在很舒坦,也就是心里很舒服。”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龙潭村以党员为先锋,打响了环境整治攻坚战。截至目前,共拆除11栋杂、旧房,腾出312平方米闲置土地。如今,龙潭村道路宽敞整洁,房屋错落有致,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
白露塘镇龙潭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陶思君:“我们居住的比较集中,所以说都是从党员带头,平常,充分的利用这个三长制的一个发挥,排查摸底这些矛盾环境,把它搞得更好,都是带头的去做这些工作。”
环境变好了,发展也要跟上。龙潭村自然资源匮乏,人均水田仅0.4亩,林地0.08亩,发展村集体经济困难重重。但驻龙潭村工作队和支村两委没有放弃,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盘活闲置资源。村级将两处共2000平方米发展用房出租,建成产业大楼,吸引在外经商人员投资建厂,解决30余名村民就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景照进现实。
白露塘镇龙潭村村民官孝英:“以前在广州的话,离家比较远,照顾小孩子不方便,现在在家门口上班就可以一边照顾小孩子一边上班,感觉挺好的。”
此外,龙谭村还出租闲置村集体土地、利用光伏发电、投资蔬菜基地分红,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质的飞跃。
白露塘镇龙潭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陶思君:“发挥我们移民村的一个特点特色,我们村的集体经济目前达到了每一年将近20万 主要呢我们通过四议两公开,用这个集体经济回馈老百姓,全村这个医保奖补,全村每人奖补50元。”
25年来,龙潭村不仅解决了移民的安置问题,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如今的龙潭村,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从安置房建设到环境整治,从集体经济发展到乡村治理,每一个变化都凝聚着全体村民的汗水和各级政府的支持。
白露塘镇龙潭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陶思君:“结合四类乡村,乡村振兴这一块,我们村今年的重点是把这个环境设施,绿化亮化,村民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好更美更干净整洁,我们的集体经济来进一步壮大,更多的用集体经济惠及老百姓。”(全媒体记者:黄钰凌 陈璐)
来源:苏仙区融媒体中心综合
编辑: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