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代名相与岗脚古民居

编辑:redcloud 2018-11-19 11:54:32
时刻新闻
—分享—

一个万物复苏的春日,我们驱车沿107国道北出郴城,赶往毗邻栖凤渡镇的岗脚古民居。一路上,溶溶阳光,格外撩人情思,萦绕心中的谜团频频叩问心扉。悠悠近千年,南宋末年已远,可一代名相李庭芝何以慷慨蹈赴国难之际,却惟独青睐这偏僻的湘南一隅,最终抉择为长子宏甫隐居之所?而一代一代李氏后裔栖身之地──如今闻名遐迩的岗脚古民居又掩藏着怎样的文化屐痕……

沿栖河逶迤西行,绕过一座山脚,又见栖河流水,沿桥过河便到了岗脚村口。当岗脚乡副乡长小袁陪同我们进村时,我不由得举目远眺,顿生古之幽情。这山,这水,当年可曾激发了李庭芝的情思:自古总是山水皆可做文章……

遥想当年,也是一个百花争艳的春天,年逾五十的李庭芝携带3个儿子,逆江而上,经洞庭入湘江,投奔同朝为官的湖南提刑官李芾。一路上伫立船头,纵然满目春光明媚,但他仍难掩满腹的沉沉悲戚。1240年,祖籍湖北应山的他,眼见元军大举入侵,千里江陵防守甚危,毅然辞家赶赴江陵,向驻军将领孟珙呈献江防之计。

从此,时年21岁的李庭芝踏上了殷殷报国之路。之后,他受任湖北建始县令,不辞辛劳屯农治兵,倡导无事则耕,有事则战,境内军民皆知战守。后来他辗转至安徽凤阳,出任濠州知州,沿淮南一带督办战守。
宋开庆元年,离家已19年的李庭芝来到扬州,主管两淮制置司事,竭诚战守整整十年。然而1269年,元军围困湖北襄阳甚急,督师救援的他却遭受到当朝权贵贾似道、范文虎的牵制,最后襄阳失守,遭至贬官。一朝赋闲的他南北征战29载仍壮心不己。时年宏甫、元甫、明甫兄弟已长大成人,一心报国的李庭芝遂决意将3个孩儿送至李芾门下,受遣抗元。

历尽一路颠簸,李庭芝一行赶到长沙,当他将3个儿子托付给同僚李芾之后,遂又溯湘江而入耒水,寻觅孩儿日后抗元安身之所。这一天,李庭芝携子驾舟游至栖河。他见清澈的河水在这儿绕了一个大湾,河畔翠柳摇曳,芳草萋萋,簇簇桃花姹紫嫣红,而阡陌纵横间,一座挺拔的山岗地势险要,古木参天,不觉眼前亮了。这儿尚是据寨可抗元,下山可躬耕的栖居之所啊!

而今悠悠千年已远,当年李庭芝千里寻觅之所──栖居岗脚一带的村民,偌大的李氏已繁衍成一大宗族。沿着山脚,一进村口,便见两幢古民居并排而立,房上马头起脊,格外素朴凝重。沿着房前谷坪踱步,但见3尺泥墙外,几畦菜地,临靠河畔,一棵古樟树,一条青石板路径入清盈的河水。置身林荫如冦的古树下,我不由得浮想翩翩:古树、石板小径,任河水潮涨潮落,可仍尽展当年古渡口的风貌。而李庭芝携子可是在此停船登岸,拾级而上,领略一路田园风光,最后攀援上了高岗……

陪同的小袁说,当年李庭芝率子上了山岗,一连数月取石动土,兴建庭院,为大儿子宏甫公筑起一座山寨,取名高岗寨。随着一代代子孙后裔的繁衍,山脚下这片田野陆续兴建起了一幢又一幢风格相近的古民居,从此这儿有了一个古朴的名字──岗脚村。如今的高岗寨,早已时过境迁,上个世纪70年代兴建起了一座小学校,每日书声朗朗。然而上山凭吊,但见山林依旧,泉水叮咚,道不尽一代名相李庭芝的拳拳报国之心……

当年,李庭芝在这湘南一隅分别替3个儿子建造三座山寨之后,便又匆匆踏上征程。此时的他已了无牵挂,一心以苏武为榜样,立誓固守民族气节,不惜以身殉国。不久,元军围攻扬州。李庭芝重获起用,任两淮制置使。1275年春,元军沿长江大举东下,宋军大溃于芜湖,沿江诸城不战而降。面对元军重兵压境,李庭芝毫无惧色,激励将士抗击元军,坚守扬州。这时,朝廷升任他为参知政事,成为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一代名相。

同年冬天,尽管城中粮食几尽,他与将士们仍不屈不挠固守扬州。谁知翌年3月,朝廷所在杭州被元军攻破,南宋灭亡。随即,元军屡屡招降,遣使入城劝降,李庭芝皆怒斩来使。南宋谢太后被俘投降,便以“手诏”迫令李庭芝降元。然而,李庭芝傲立城头,面对来使,大义凛然道:“奉诏守城,未闻有诏谕降也。”之后,被俘北上的宋恭帝又下“诏”令降,手持“诏手”的使者立足城下,转达恭帝的质问:“吾既臣伏,卿尚为谁守之?”然而处于性命攸关的李庭芝不为所动,与时任右丞相文天祥一样以民族气节为重──“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居然下令发箭射杀来使。之后,元军征南都元帅接连两次派人招降,均遭他严词拒绝。

当年7月,眼见扬州城内粮食殆尽,李庭芝获悉益王赵昰在福州称帝抗元,便带领7000军马转战至江苏泰州。然而在突围入海的征途中,不幸被俘。之后,元军将他押至扬州杀害。这一年,为国殉难的李庭芝才57岁,演绎了一代爱国名相的千古佳话……

噩耗传来,一度追随李芾抗元的宏甫兄弟虽遗散潜匿,仍分别据寨抗元,以报国恨家仇……而今,随着时光的流逝,栖身岗脚的李氏后裔历经代代繁衍,已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一大宗族。如今老岗脚一带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尚有70余幢,大多始建于元末明初,毗邻的荷叶塘、湾塘、云凤村也有分布。

时近中午,置身岗脚古民居怀抱,面对规模最大的一座庭院,我们观瞻之余,欲寻根问底,考证历史掌故。一位大娘很热心地找来一位老人,年近80岁,是村里成字辈唯一健在的老人。我们端坐朝门檐下,有些耳背的老人饶有兴致地念起家谱:甲、第、登、先、学、道、成、安、邦、定、国、振、家、生……说这座几幢房子合成的大院是先字辈的先人砌的,至今已有200多年啦。

这里一座庭院深邃的古宅,进入高大的门楼,便是一条幽深深的主巷道,两厢间间房舍毗连,又延伸出相互对称的支巷,原来庭院中还藏有庭院。老人引领我们来到一座无人栖身的古宅前,但见大门两侧镌刻着一幅对联——栋宇鸿开世泽上承甲第;棣华燕喜贻谋造福子孙。老人指着甲第二字,说先字辈砌房时,以联抒情,寄寓族人感念世泽甲第先辈之恩德。

漫步曲径通幽的幢幢庭院,我们疑是置身迷宫,但见间间房屋布局庄重,房檐、门柱雕花刻字,镌刻着寓意深邃的堂名、题额、楹联……令人读来赞叹不绝。遨游之余,我们来到一座高约3米的侧门前,清晰看到木门上端刻有一对太极八卦图,而两侧楹联足以令人感受回味:于古人书无不读,则天下事皆可为。而同样甚为一绝的是与古民居融为一体的砖雕、石雕、木雕,虽小巧玲珑,构筑大都内涵丰富,其神话传说、戏曲人物、花草走兽活灵活现。我们细心地发现,门楣、砖雕多为八仙、寿星、松鹤、麒麟等图案,形态万千,栩栩如生;石雕多用青石,多雕骏马、松石、竹梅等,构思精巧,刀法透逸;木雕则多刻元宵灯会,舞狮龙灯等,形态逼真,呼之欲出。

我们还驻足一座门前,凝目拜读雕刻在上的戏文故事,甚为感叹那几公分的门上雕出的七八个层次的画面,凹凸有致,形象逼真,让人深受美的陶冶。

晌午时分,我们沿着村中石板小径,拾级而上,但见一座仅仅残留木柱、横梁的古屋。原来这是李氏家族的祠堂,瓦砾遍地,青草簇簇,缀点其间的白的黄的花儿在风中摇曳。之后,沿着山麓林间小路,我们来到一畦菜地,觅寻到一桩石墩。阳光下,石墩无言,可面对着茂密的岗脚山林,我们仿佛聆听到石墩在诉在泣:原来这儿曾是宏甫公当年建造的第一个李氏公祠,又称宏公祠,曾经香火红盛了多少年。
举目远眺,但见远山、近水,田野阡陌间,幢幢古民居或临溪筑墙,或依山叠楼,淙淙溪流曲折迂回,流经村舍、庭院……令人目不暇接,甚感天地之悠悠。岗脚古民居堪称人间一大绝笔——历近千年更迭演绎,早已与山水融为一体,成为湘南胜境,并孕育出了引人入胜的岗脚八景──高岗风鸣,西塔彩云,小溪夜月,辕门观涛,西河萦带,铜壶滴漏,云风钟声,荷花塘艳。

啊,岁月沧桑,往事越千年。而今纵观岗脚八景,我不禁遐想,或许一代名相李庭芝也料想不到,他的后裔子孙多有舞文吟诗之才,居然给每一景观赋上三首诗文绝唱。至今,那“散步江边立小坡,莹回如带是西河。风帆上下行商外,又听渔舟唱晚歌”,尚一曲唱尽高岗寨先人的生活写照。

依依离去时,我又一次将目光久久投向这山、这水、这幢幢古民居。这儿可是湘南山水间不可多得的“活化石”,我还会再来,细细品读她……
 

作者简介:蒲泽生,主要笔名蜀人、巴山月、文兴、文军等,重庆市人。1981年开始写作,同年发表报告文学处女作《红心永向党》,迄今发表各类作品一千余篇,曾在省、市征文和新闻评比中多次获奖。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选集《笔墨春秋》及《一个中国长江漂流队员和他的母亲》、《来自神农架的报告》、《大义爱心:为了总理的嘱托》、《绝版爱情:四十年就这样痴痴等你》、《情感瑶山》等。现系《中国报告文学》特约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郴州市作家协理事、苏仙区作家协会主席。

《一代名相与岗脚古民居》最初入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的《苏仙风韵》一书,《郴州日报》及各大网站相继转载,后又入选台湾郴县同乡会编选的《两岸情缘》一书。该作公开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尤其是武汉的李银清等先生纷纷来电与作者联系,并由此替栖居岗脚一带的李氏家族与散居武汉、杭州、长沙等地的李氏后裔四五万人实现了宗族接续。时至2010年春节前,我市回乡创办万亩油茶产业的身价过亿的知名企业家李邦强先生一经读到该作,激动难抑,当即与作者联系,称该作为李氏家族挖掘推介出了第一代老祖宗——一代爱国名相李庭芝。他说“我作为李氏后裔子孙一员,很感谢您蒲先生撰写的我们的老祖宗李庭芝原来是一代爱国名相的佳作,为我们岗脚李氏家族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资源……”

时至2010年4月,经作者牵线,李邦强先生欣然与《郴州日报》举办了“关注现代农业,拥抱田园风光,郴州知名作家采风团活动”。活动期间,李邦强先生还将该作打印60份,作为资料发放。至此而演绎了一段以文作媒的佳话。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苏仙新闻网首页